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介绍 > 正文

专家简介

张青山

风采展示

  张青山   神经内科一病区  三级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感染与免疫疾病学组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卒中学会副理事长,徐州市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第一届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神经认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脑病专委会眩晕学组常委,徐州市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

  主持了“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脑梗死扩大溶栓时间窗的研究”及“美罗华治疗复发性重症肌无力的安全有效性评估及记忆B细胞在复发性重症肌无力的机制研究”等临床研究。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一项、徐州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擅长:急性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神经遗传性疾病及癫痫等发作性疾病的诊治。于2009年在徐州市首先应用r-tPA对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及卒中单元的管理,所在科室对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痴呆等变性神经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病;重症肌无力及眩晕的治疗有独到的方法。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全天  电话:18952172098



 

精益求精 力克神经内科顽疾
——记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 张青山

  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主任张青山的从医生涯,是和该院神经内科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87年7月,张青山从徐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到该院神经内科时,科里仅三四名医生、7张病床,科室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面对简陋的条件,张青山和同事们充满了创业的欣喜和对科室明天的憧憬。他深知,作为淮海经济区较早创立的科室,神经内科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激增,神经内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时,科里虽说已有三四名医生,但在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水平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张青山对前来就诊的每一个病人,都做到仔细分析病情,精心诊治,从接诊到病人康复出院,对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他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整理,并坚持写个案分析和治疗心得。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医生学习,从他们的诊疗案例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遇到危重病例,他常常整日整夜像患者亲人一样守护在病床前,随时观察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直到病人转危为安……

  张青山对病人的认真负责和对医术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那时就已给患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91年,在基层医疗岗位扎实工作了4年的张青山,经院领导推荐,前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友谊医院云集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神经内科专家,这里浓厚的学术气氛让张青山对知识的探求如饥似渴。他所师从的薛启冥、童启进、王得新等知名教授,他们一流的诊疗技术和对他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终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未来北京之前,我曾认为自己对神经内科疾病的把握和处理已经达到一个台阶了;来到友谊医院,经过整整一年紧张、刻苦的学习后终于明白:我才刚刚入门。”在友谊医院进修期间,除了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张青山还把神经遗传、代谢性疾病、脱髓鞘疾病以及发作性疾病的诊治与处理,作为研究的重点。科研课题“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在核心医学期刊发表,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徐州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北京进修回来,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设施和发展又上了一个档次,收治病人量也明显增加。面对科室良好的发展势头,张青山迫切地感觉到:在神经内科方面急需掌握的知识太多了,还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他又参加了医学研究生班的艰苦学习。

  近几年来,尤其是正式成立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神经内二、神经内三科,张青山担任神经内三科主任,和2009年搬进新内科病房楼以来,张青山主任在抓好科室建设的同时,先后成功救治了一大批神经内科急危重症患者。

  来自苏北东部农村一位家境贫困的中年妇女,因患截瘫,在外院治疗一段时间不见效,来到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找张青山主任求治时,患者双下肢截瘫,大小便失禁。当时神经内三科病床已满,张青山主任安排加床,收治了这位贫困病人。经检查,确诊患者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在为其制订治疗方案时,他尽力为患者使用既能保证疗效、价钱又比较便宜的药。截瘫病人的功能恢复,除了用药,正确的护理非常重要。张青山主任叮嘱值班护士加强护理。护士们为患者勤翻身、勤擦身、勤换被弄脏的被单、擦屎、倒尿……住院期间未出现褥疮、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且住院一个月全部医疗费用不到三千元,患者的亲属非常满意。该病例成为神经内三科不用贵重药物也能保证疗效的成功范例之一。出院时,患者自己步行走出了院门。经定期随访,患者恢复很好。

  山东枣庄一10岁男孩,患发作性抽搐,入院前曾在济南等大城市医院治疗,但未能控制住症状。张青山主任接诊后,经CT扫描提示多发性异常密度改变,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多灶性异常信号改变。张青山主任诊断为“脱髓鞘脑病”,为小男孩制订了周密的治疗方案。经过一系列相关治疗,癫痫持续发作的症状得到了控制。但小男孩的亲属中有人建议:到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知名医院,可能治疗效果会更好。于是,小男孩的父母将其先后带到上海华山医院和北京某医院,经检查,两家医院的专家们告诉小男孩的父母:“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都是正确的,疗效也很理想,你们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他们后悔莫及,又将小男孩带回徐州继续治疗,直到出院。这是张青山主任6年前接诊的一个病例。现在小男孩已读高中,每年来徐州市中心医院复查一次,已多年没有发作,现一直在随访中。

  本市一个老年患者,某高校的老教授,退休后患病,出现走路不稳、行动迟缓、头晕,在外地多家医院就诊均不见效。张青山主任诊断为“多系统萎缩”。患者不愿意接受这一诊断,让亲属带他到北京一家知名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患者仍然不信,其亲属打听到北京有个“神经病学专家会诊中心”,结果,该会诊中心专家们的诊断和张青山主任完全一致。这下患者信服了,安安稳稳地回到徐州。张青山主任为其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得到了控制。

 

在医学领域努力实践“认真”二字的张青山

 

 

 面对一位位突发脑梗塞的病人,张青山主任仔细地研究病情、全面地分析判断、严密地监视观察,甚至“诚惶诚恐”:一定要陪着病人去做检查,一定要守在病人床前看着护士给药,一定要亲自动手为“溶栓”后的病人测血压……

  他是患者的“解痛人”,他是患者家属的“主心骨”,在患者眼中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医学专家,而是一个处处为他们着想的自己人。

  作为我市医疗卫生领域神经内科专业的一位普通医生,25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立足自己的岗位,认真的坐好门诊、查房、写病历,在神经内科专业疑难杂症上认真的总结探索。

  他说:“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是,不仅把病人的病看好,还要能让病人尽量少花钱。”要如此又怎能不认真?!

  他就是徐州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三科主任张青山。

  脑梗塞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这个病一般起病急、来势凶猛,而抢救治疗又讲究“时间窗”效应——时间长了脑组织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同时增加脑出血转化的几率;溶栓用药讲究恰到好处的分寸——少了溶不掉,多了大出血。但是“知易行难”,真正能应用溶栓治疗脑梗塞病人的医生或者敢于去实施这项治疗的医生并不是很多。张青山却敢用这种方法,一次次的让生命得以逆转,让奇迹不动声色的出现!

  现年82岁的陈老太太就是张青山甘冒风险应用溶栓治疗后获得成功的一个典型。“如果没有张主任的妙手恐怕这个春节我就得在病床上度过了。”眼前的陈老太太思维敏捷,举止灵活,丝毫看不出曾经经历过脑梗塞的生死考验,“当时我在家里找东西突然我的半边身子就不能动了,也说不出话了,一会就啥都不知道了。”惊慌失措的家人将陈老太太送到中心医院。值班的张青山闻讯二话不说立即通知启动脑梗塞急救绿色通道,他一边亲自陪同患者和家人去拍CT,一边通知药房准备好溶栓药。“在拍CT的时候,张主任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溶栓的方式必须在三个半小时内用药,不然就有很大的后遗症,而且这药用于18—80岁患者,按我母亲的年龄用这个药是有风险的。但用好了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陈老太太儿子如是说。“一想到那些脑梗塞患者虽然活过来但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的样子,我们真是不知所措。张主任一路小跑着陪同检查、指挥备药,这样的医生我们还能不信任吗?风险我们愿意担!”50mg的溶栓药在张青山的关注下,缓缓滴入陈老太太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药见效了:注入约5mg时,原本对言语没有反应的陈老太太开始有反应了,并能理解医生的意思,右下腿有活动了;然后,陈老太太似乎刚刚小憩完,移动了一下右前臂;再然后,老太太便能开口说话了。张青山没有动,还是立在床前仔细地观察询问:当液体还剩约100毫升时,陈老太太诉说头有些晕,张青山随即停止用药。不久,陈老太太即出院回家了。从上午10:30发病到12:30注入溶栓药再到患者神志清醒、说话清晰,一场关乎生命逆转的奇迹似乎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发生了,前后共6个小时。

  已经入住医院心内科、定于次日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徐士芳,不是张青山的病人,但是当徐士芳在吃晚饭、一口饭还没咽下去便昏迷、并经诊断为房颤的并发症之一——脑栓塞时,徐士芳的三个女儿手足无措。徐士芳已经处于深昏迷状态,血压非常高,被送入了重症监护病房。值班医生建议家人考虑做溶栓,但是溶栓存在一定风险,做了可能有生命危险,不做可能病人会出现全身瘫痪,两个看似都是无解的选择让三个女儿纠结无比。此时的窗外大雨滂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徐士芳的一个女儿接受了内行人的指点“找张青山主任”,情急的拨通了张青山的电话,没想到电话那头、正在家休息的张青山是那么不容置疑、那么果断:“好的,我马上到!”很快长廊的另一头出现了匆匆而来的张青山。在听取了其他同事的病况介绍和详细的体检后,张青山也提出溶栓的想法,在征求了患者家属的意见后,决定兵行险招运用溶栓方式,溶栓会使栓子溶解恢复血液循环,同时也能使全身的凝血机制发生改变。由于徐士芳发病的时候正好一口饭卡在嘴里,女儿给她往外抠的时候弄破了一点牙龈,结果溶栓显效之后,这个小的破损处出血不止,张青山和同事们一起用棉球反复进行按压,并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的反应。此时张青山还不忘让人转告安慰隔着玻璃窗焦急等待的三个女儿:这些症状是溶栓显效后的正常反应,这也说明溶栓见效了。用药后没多久让众人惊喜的一幕发生了:徐士芳犹如熟睡做梦一般翻了一个身。徐士芳的大女儿抬起泪眼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时钟,指针已指到午夜11:40,从9点多到现在,并不是患者责任医生的张青山,已在徐士芳的病床前站了整整两个多小时,一步都没离开过。接下来的两天中徐士芳的状态越来越好,康复如初。

 面对一个个被神经疾病侵袭困扰的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张青山主任不矫情、不夸张,有一说一,认真执着,为病人家庭精打细算、为患儿诊疗竭尽全力,甚至“大包大揽”:疗效一样的药用便宜的,病人及其家属自己要求做的检查明确告知“没有参考意义”,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就不必要住院,用最少的钱往最好的方向努力……

  17岁的褚康是山东薛城人,高高的个头、白净的皮肤、斯文的学生样,让其父母欣慰不已。可是谁能想到6年前褚康会被一种叫“脱髓鞘病、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疾病所困扰,并南下北上的就诊于北京、济南等城市。病历记载显示褚康在到徐州市中心医院诊疗前5个月,开始出现头晕、走路不稳、视物模糊并伴有恶心呕吐的情况,一周后出现左眼视物模糊,并未得到重视,四五天后又出现了右眼视物模糊,无视物成双,左眼视物严重不清的情况,并渐渐加重,后来经过北京宣武医院的诊治情况得以好转回家;半个月前褚康又出现左侧身体麻木慕名找到张青山主任。而这次就诊让褚康的父亲从此下定了决心:孩子的病就交给张主任了,并自此每年来复诊一次,6年了从来没有间断过!是什么让这个山东的汉子如此信任张青山又如此守约?在山东人的豪爽直言中,我们了解到在褚康住院期间张青山主任的“三次”知情谈话让这个患病的家庭从此与张青山结下了这每年一次的“生命之约”。第一次,张青山告诉褚康父母:“宣武医院医生的治疗方案是正确的,孩子之所以复发是因为停药过早过快,不要紧张。”第二次,张青山告诉褚康的父母:“褚康的病情需要应用激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胃粘膜,家人要给褚康补充钙片。”第三次,孩子要出院了,张青山告诉褚父:“孩子的病容易复发,激素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手段。回家后药的剂量要缓慢减量,不可突然停止,谨防停药后病情复发。”看似平常,但每一次知情谈话,张青山主任都直奔主题、直指要害,诚恳中那种生命之重的责任感让褚父坚定了信念。

  说起徐顺,这个在神经内科住院时间长达53天、昏迷将近40天的患儿,经张青山主任等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终于清醒并康复出院。出生在贾汪一个农村家庭的徐顺在就诊前因感冒、发烧延误治疗而致“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转到徐州市中心医院时,徐顺始终处于昏迷、癫痫状态,嘴角及肢体持续抽动,双瞳孔放大、小便失禁。张青山主任接诊后,一方面针对性的给予用药治疗,一方面邀请神经外科、儿科等科室会诊,进行联合诊疗。但是在一系列的用药后,从去年12月13日到12月26日两周的时间,徐顺的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癫痫仍然频繁发作,难以控制。此时有人建议张青山主任将患儿转院。张青山主任深知患儿癫痫发作时间越长、对脑恢复会越差;而患儿家庭情况也不允许上转。此时南京脑科医院李作汉教授的一句话给了张青山主任信心:“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其治疗策略就是抗癫痫治疗,也可配合高压氧治疗。你们现在的治疗就是对的。病情的控制也一般需要3-4周,”于是在这样一个岁末年初的日子里,张青山主任就像徐顺的家人一样,每日都惦记着、每日都来看望着、每日都来和昏迷的徐顺“聊一聊”。在张青山主任的治疗方案下,在全科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徐顺癫痫发作的次数渐渐少了,并且每次发作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终于在1月20日,徐顺逐渐康复到能吃饭、能自如活动了。一直很信任张青山的徐父在语无伦次的谈话中,反复说:“孩子住院好多天一直都不见好,愁死了”。“孩子要是命没了我钱又花光了,我还能干啥?”“张主任说他会尽全力,用最少的钱往最好的方向努力。”“张主任就是俺家里人。”

 

张青山:尽我所能让患者平安

2011-04-03  


 
  《在医学领域努力实践“认真”二字的张青山》一文编发后(3月18日《徐州日报》二版),认真的张青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011年3月22日,我们全程跟踪张青山门诊一天,希望通过这一天的记录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呈现医者仁心:

 07:30“张主任,有你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离8点正式上班时间还有一段距离,徐州市中心医院里显得很安静,7点15分张青山停好车匆匆往病房走去,步幅很大,“今天是门诊,但是我得先去查房,昨天出入院病人较多,我先去病房看看。”

  “张主任来了。”张青山的身影刚刚出现在走廊这头,一些患者家属便纷纷熟络地向张青山打起招呼,张青山一一笑应。“聪聪今天感觉如何?”张青山走进一间病房摸摸坐在床边的小男孩低声问着,“这一夜没发烧,孩子的精神也好多了。”没等小男孩回答,站在一旁的男孩父亲便应声而出,“孩子是癫痫,在老家医院看了快一个月,几乎天天发作不见好,庄上的人让我们到中心医院找张医生,这住院没几天抽筋就控制住了,孩子的精神好了很多。”聪聪的父亲掩饰不住地喜悦,张青山一边帮聪聪检查,一边告诉聪聪父母:“聪聪恢复的很好,下周就能出院了。”

  张青山随后又看了看其他几名患者,情况都比较良好,“如果没有及时送到中心医院,俺弟真不知道会怎么样。”说这话正是前两天入院的那位脑梗死患者的姐姐,“俺家是沛县的,弟弟平时做生意忙的不得了,前天上班的时候突然栽地上了。送到我们当地医院后发现只能暂时控制一下,还是他们医生让我们抓紧转院‘投奔’中心医院。”张青山接过话茬:“虽然来的时候病情比较严重,经大家的努力及病人的配合,目前比较稳定。”“张主任,有你在,我们心里就有底。”患者姐姐的一句话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08:03“张主任看病细的很,让他看病我很放心”。

  查完房张青山便匆匆赶往门诊大厅,刚迈出电梯就听神经内科的候诊区里有人说到:“张主任来了。”张青山嘱咐导医护士叫号,闪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刚一坐定第一位患者便走了进来,李冠英,女,70岁。由于担心得了帕金森病,李冠英和她的女儿都很紧张。在一番体检、交流后,张青山一边帮老太太把帽子扶正,一边软言安慰:“只能说您目前有帕金森病的一些表现,按时按量服用药,会慢慢好起来……”一番话让本来紧张不已的母女俩顿时显得安心不少。

  第二个患者徐培长。“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 “上了称肯定一样重。”在询问病情后张青山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听到老人的回答,张青山和老人的孩子都笑了,“俺爸自从吃了您开的药,虽然还是忘事但方向感有了,出门知道回家了。他现在这样我们很高兴。”张青山给老人量完血压后对老人的女儿说:“18号那天血压是190、105,今天是140、80,我原先开的药要坚持吃,他属于多发性脑梗塞,依他的年龄只要病情不发展就是好消息。”老人的女儿一边收拾病历和片子,一边对记者说:“张主任真是个好人,药从来都不给开多,总叮嘱我们注意观察俺爸的情况。”

  算了一下,张青山对每位患者从诊治到开药、讲解用法大约需要花费15分钟左右,正如患者翟美慧所言:“张主任看病细的很,让他看病我很放心。”

 09:40“92.6块钱的药孩子可以吃一整月。”

  许藤藤一进门张青山便认出了他,许藤藤的姑妈欣喜地告诉张青山;“这一个月藤藤都没犯病。”许藤藤15岁,睢宁县人,在当地医院治了两年不见起色。“他犯病既不抽筋也不口吐白沫,就是闭着眼睛往地上栽,在老家吃药、打针一点效果都没有,俺们就寻思上大医院看看,上个月正巧遇到张主任的门诊,吃了药效果很好,眼看药也快吃完了,俺们就带孩子来给张主任看看。”在看似聊天的过程中,张青山给出了治疗意见:“卡马西平片和丙戊酸钠缓释片,藤藤吃了还是比较管用的,那就接着按时服用,以后经常复诊,必要时查药物血浓度。”开完药单,记者跟随许藤藤的姑妈去交钱,“张主任给俺们开的药不贵,我记得不到一百块钱吧,够孩子吃一个月的。”果然交费单上这两种药一共是92.6元。

 10:30“我头晕忍了三天,就为等您的专家号”

  “张主任,上个礼拜我头就有点疼。从周六开始又头晕,今天晕的更厉害了。”说话的人叫张辉,一进门就扶着头朝张青山“冲”了过来。看得出,这是张青山的老病人。张青山停住笔,看着患者说:“我说的话你得听,血压高必须坚持服药,同时要保证每天最少6个小时的睡眠,没有健康挣再多钱也没用。”两句话说的张辉直点头:“我知道,张主任,你再给我开点药吧。我头晕忍了三天,就为等您的专家号,别人给我看我不放心啊。”张青山给张辉开了一些降血压和帮助睡眠的药,反复叮嘱他注意休息,不能过于操劳,张辉笑着答应,从兜里掏出一摞卡往张青山手里塞去,“张主任,一点心意您一定得收下。”张青山连忙推了过去,“你这是做什么,不行不行,绝对不行。”两个人来回推了半天,张青山有点着急,“你抓紧去拿药吧,别耽误我看病人。”张辉无奈收起购物卡,“张主任,我还会再来的,我一定得表达我的心意。”张青山看着张辉的背影笑着摇摇头。

 13:40“张主任,我爸的病是不是很严重?”

  陈树真,65岁,由儿子陪同前来。“张主任,俺爸从昨天就开始有点不认人了,还总忘事。今天一起来我发现情况更严重了。”张青山仔细端详了老人一会,问了几个问题老人全部答非所问,“老人家你用左手摸你的右耳朵。”老人抬起左手摸了摸左耳朵,张青山又重复了一遍,老人依然如故,分不清左右,这下老人的儿子更加慌神了,“张主任,你说我爸的病是不是很严重?这是怎么了?”张青山做了相关的体格检查后一边开单子,一边对老人的儿子说:“老人应该是患了脑梗死,做好先做磁共振,了解一下脑的具体情况。”老人的儿子忙不迭地带着老人去检查。

  这是当天上午张青山的最后一个病人,看完这个病人已近2点,从早晨8点坐下问诊到现在,张青山一步都没离开过自己的诊室,更是连口水都没喝,张青山出了诊室给导医护士叮嘱两句便走开了,导医护士看着张青山的背影,再看看自己的电脑对记者说:“上个礼拜二张主任看到1点40, 2点不到回来接着看病,今天比上次还晚,一上午看了41个病人。”

  14:15“张主任说话我愿意听。”

  稍微吃点东西张青山又一路小跑赶回诊室,下午一部分患者是上午检查出结果后找张青山确诊的,第一个患者张静茹正是上午的患者,因为本身有“三高”的问题,加上最近总是头昏昏沉沉的,她显得异常急躁,“张主任你说我是不是病情严重了?我咋感觉那么不得劲呢?”张静茹望着正在看片子的张青山不住地问道。“没事,你头昏和血压高有关,颈椎也有点问题,但不严重,因为脑供血不足所以才会头晕,明天早晨空腹做个血脂、血糖的检查,出了结果你到病房找我,我估计不是大问题。高血压的人是不能断药的,你要按时按量吃药。”听了张青山的话,张静茹显得平静了许多,“张主任的话我愿意听。“

 15:40“张主任,您的判断果然没错,是我们给耽误了。”

  “张主任,您的判断果然没错。”说话的是上午的患者陈树真的儿子,他拿出磁共振的片子递给张青山,“你看,这个亮区就是被阻塞的地方,是脑梗塞的急性期。”“是啊是啊,片子一出来张大夫就告诉我们了,都怪我们啊,昨天老爷子不舒服就该带他来看病的,是我们给耽误了。”陈树真的儿子显得很自责。张青山安慰道:“好在病情不是很严重,赶紧住院吧,咱们抓紧时间治疗,尽量减少后遗症。”老人的儿子连声应着,并试探着问道:“那我爸能住您的床吗?老爷子就信您啊。”张青山笑笑:“放心吧,老爷子我一定负责到底。”

  17:07“张主任我以后听您的,我一定好好配合。”

  胡斌是张青山当天门诊中的最后一位病人,47岁,“我这几天一直感觉两侧头皮发胀,全身乏力疲倦,眼睛就像睁不开似的,我有轻度糖尿病,张主任我是不是又添病了?”张青山看了看胡斌,量完血压后告诉他:“你有高血压你知道不知道?以前没吃过降压药吗?”胡斌摇摇头。 “糖尿病加高血压得脑血栓、脑出血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你怎么能不吃药控制呢?”胡斌显得很不好意思:“我以前也有过头晕头疼的时候,但总觉得自己身体好,扛扛就过去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您说怎么治我一定好好配合。”于是张青山让他第二天查血糖、血脂、血粘度;为颈部血管做一个彩超;做一个脑部磁共振。开完单子又一次嘱咐他:“不舒服了一定要及时检查,千万别抗病。检查出来之后你到病房找我,我们再看看下一步如何治疗。”

  等到胡斌离开办公室,张青山起身使劲顿顿酸胀的两条腿对记者说:“我还得去看看病房里的几个病人。”出了门冲导医护士笑了笑:“辛苦了,赶快下班吧。”“您辛苦才是真的,今天一共62个病人,我们真是佩服您。”

 18:10“妈,别担心,张主任来了爸会没事的。”

  一进病房记者就看到几个中年人正在焦急地商量着什么,其中一个中年男人看到张青山直奔而来,“张主任,救救我爸爸。”原来该男子的父亲在家突然摔倒,被家人迅速送到中心医院,接诊医生判断是急性脑血管病,正当家人六神无主时正巧张青山到了,他一边和同事一起护送患者去做CT,一边安慰患者的家属。当CT显示为脑出血后,他们边护送患者边通知病房做好抢救准备。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每一步张青山都亲自实施或“监督”,直到近8点病人才渐渐转危为安,张青山将情况一一分析给病人家属,谢绝了病人的请客要求,又到其他病房看了其余几位病情较为复杂的病人,一一叮嘱后才离开。此时已经是近9点。张青山交代记者路上小心后转身走进了夜色中。

  张青山说过,即使回到家里,躺在床上,脑海里仍不时闪现一个个病人,担心会不会有并发症,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希望能尽我所能让患者平安。”             原载2011年3月29日《都市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