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路生梅:黄土梅香半世芳

时间:2024-10-19阅读量:100 次

路生梅

路大夫的手机坏了。

敲敲,拍拍,反复按开关键,还是黑屏。这可是大事!

多年来,无论白天黑夜,路生梅的手机从不关机。这个号码,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老百姓的免费“急诊热线”,拨打者不知凡几。“病人联系不上我怎么办?”路生梅焦急而无措。

从青春洋溢到耄耋老人,路大夫放不下的依然是她的病人。

56年前,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第一次来到佳县时,没有人认为这个城里姑娘会长时间待在这里。

那时的路生梅扎着两条麻花辫,满怀期待。她自己也不曾想到,这里将成为她未来50多年眷恋不走的“家乡”。

凌凌独西行

1968年,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她服从分配的理由很简单:“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当路生梅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几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她未来的工作地——佳县人民医院,“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挑战才刚刚开始。“当时这里交通不便,不仅吃糠咽菜,吃水、用水都得靠驴从黄河里拉。”路生梅回忆,浑浊的黄河水沉淀后才能喝,每天只有一瓢。

住窑洞,路生梅连火都不会烧,只能睡冰冷的土炕;出入医院,路旁是一片荒凉;下乡出诊,常常需要走几十里路……

初来乍到的路生梅一面过“生活关”,一面在同事和患者的期待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的专业是儿科学,但这儿却没有分科。人家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我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说。

为了不让病人失望,路生梅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生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定定住天涯

人口不足3万的佳县县城,只有一条主街道。街道后的窄巷中,有两口窑洞,那里是路生梅的家,家中的陈设简单到寒酸。

“刚来时也没想到能在这里安家,一待就是一辈子。”路生梅坦言,有段日子,走与留,在心头反复掂量。促使她下定决心留下来,除了责任,还有佳县人沉甸甸的情感。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村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她索性半躺着滑下山坡,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泥人”。

因患者病情较重,路生梅留下治疗了好几天直至患者好转,待准备离开时,患者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看着大姐熬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在那个返回县城的冬夜,路生梅思考了许久,最终决定留下来,并把“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思想汇报。

扎下根来的路生梅更专注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为了挽救更多小生命,她又着手创建独立的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路生梅的主持下,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小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

冽冽久愈香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很多医院争相高薪邀请,但她一一拒绝。路生梅仍然选择在佳县工作,但却是免费诊疗。“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

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在佳县,她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后才能过来,路生梅也不推拒;她的电话号码更是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只要有人问,她就告知;只要来电话,她都接,一时没接上有空就马上回拨,“万一是急病呢?一点不能耽误”。

50多年来,除了外出培训、回京探亲,路生梅几乎没离开过佳县。

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多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一个曾经的患者帮路生梅修好了手机。当熟悉的铃声响起,路生梅接起电话,是一个十几公里外的患者求诊。拎起医药箱,穿上大红色羽绒服,精神饱满的她又出发了。

白色积雪上跃动着红色的身影,宛若一树红梅,迎着严寒盛放在陕北大地。

来源:学习强国2024年10月19日

事业单位